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是国家级荣誉奖项,由中央财政出资设立,旨在奖励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的全日制研究生,奖励标准为硕士生每生每年2万元添利富,博士生每生每年3万元。2024年,北京市属高校共有1648名研究生获得奖励。
他们中,有人重启创新的社会项目,有人勇闯科研前沿,有人站上国际舞台传递青年声音,有人积极投身公益传承。国家奖学金于他们,绝非终点,而是激发科研潜能、强化使命担当的新起点。这份沉甸甸的认可,化为前行的动力,驱动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关键技术突破与理论创新,为推进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在他们身上,荣誉的激励效应与国家高水平研究生育人机制交相辉映。这些优秀学子的成长轨迹,正是国家研究生培养战略的生动注脚。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当被问及奖学金获得者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李雪妍给出了这八个字的回答。这不仅是她对自身使命的深刻认知,更折射出新时代高层次人才的价值追求。
李雪妍是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曾出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意大利文版德拉-沃尔佩译本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意大利文版马尔提涅蒂译本考》2部专著。作为中国学生代表之一,李雪妍登上2024北京文化论坛“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青年”专业沙龙发言,从青年学子的角度汇报理论学习的感悟,这次经历让她十分难忘。“获得国家奖学金对我而言,更像是对我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份认可。它如同一个助推器,给了我站上更高平台的机会。”
展开剩余87%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的2022级博士研究生龙腾同样对此深有感触:“(国家奖学金)作为一项国家级荣誉,意义重大。获得国家奖学金可以说是我后续一系列机遇的起点,它间接帮助我入选了首届青年人才托举博士生专项计划,该计划明确将获得国奖作为参考条件。同时还让我有机会参与到更多交流活动当中,可以向很多优秀的人学习,打开我的视野。”
不过龙腾并没有沉溺在过往的荣誉当中,“喧嚣”过后,他选择静下心来,将荣誉“归零”,保持初心,回归科研本身。龙腾深耕有机体系的光子自旋轨道耦合领域,聚焦拓扑光子和3D显示等前沿研究。身处光学与有机材料的交叉领域,龙腾曾在物理、化学、材料领域期刊发表论文,实现交叉学科理论突破。在充满艰辛的科研之路上,龙腾的秘诀是热爱。因为热爱,就拥有足够耐心去克服困难;因为热爱,就愿意投入时间去追求结果;因为热爱,就愿意坚定地走在这条上下求索之路上,持续投身到科研事业当中。
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当中,如龙腾这般坚守初心、将荣誉转化为动力的,还有很多。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蔡圆圆专注于战略金属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研究,奖学金是激励她更加踏实前行的动力:“在获得奖学金后,我也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重新梳理,学习借鉴其他研究方向的表征分析手段,继续撰写学术论文。作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我希望自己能保持踏实的态度,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向他人学习,让这份荣誉真正转化为科研路上的持久动力。”
北方工业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曹远航则表示:“我开始没有继续攻博的打算,但国家奖学金的公布,这份肯定与荣誉一方面给了我信心,另一方面也让我想继续深造,多弄懂一些之前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在学成之后为国家和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荣誉之外,国家奖学金更是一份实打实的“底气”。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2级设计学硕士研究生李沁徽对此格外有感触:“奖学金公布后,我调整了一个原本打算慢慢进行的计划——把井盖安全设计项目提前推进到可落地阶段。这个设计源自一次社会调研。在暴雨天气,城市里的一些井盖可能会被冲走,导致行人坠落受伤甚至丧生。于是我设计了一套网状井盖求生服务系统,曾在iF设计奖中获得金奖,也是当年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团队作品。原型完成后,因为资金和测试渠道不足,一度停了下来。之前想着等毕业后再做,但国家奖学金名单公布的那一刻,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契机。我立刻联系合作厂家,用这笔钱补齐传感器和防水模块的成本,并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做了几轮测试。”
回忆起测试的过程,李沁徽说:“一个阳光正好的下午,我和厂家技术员在户外测试井盖装置。地面还带着雨水的反光,传感器发出稳定的信号声,我蹲下来记录数据,他在一旁调试设备。那一刻,我很直观地感受到,这笔奖金不只是荣誉,更是让想法真正走进现实的推动力。”
在实验室彻夜不灭的灯火里,在国际论坛自信从容的演讲中,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上……当创新成为时代命题,这些年轻的身影正构成当代中国研究生群体的生动图谱,以创新实践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召,以科研报国践行人才强国战略部署。他们的成长轨迹生动诠释了国家奖学金体系的育人成效——不仅激励个体追求卓越,更服务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当荣誉的星光汇聚成河,映照出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青年一代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属于新时代中国青年人的精彩篇章。文/郜洁
■蔡圆圆添利富,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汉族,中共党员。
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称号;首都大学、中职院校“先锋杯”优秀团员称号;专注于学科前沿领域,紧密围绕“双碳”目标,深度聚焦绿色发展理念,于材料循环低碳再生全国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稀缺难熔金属资源循环再利用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曹远航,北方工业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汉族,中共党员。
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北赛区三等奖、2023“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理论展开研究,发表SCI期刊论文4篇(其中2篇为行业顶刊)、EI检索会议论文5篇,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2项。热心公益,积极投身志愿工作,曾获得“四川省阳光公益协会优秀志愿者”称号。
■李沁徽,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汉族,共青团员。
担任校学生会和班级干部,热心服务同学们成长。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成长。积极参加国际赛事,曾获2024红点至尊奖(Teable)、2024红点概念奖两项(Handy Bio-Twist Thumbtacks,Garden Appliances and Garden Equipment)、美国缪斯设计奖银奖、美国好设计奖金奖、法国设计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
■张世豪,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安全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汉族,中共党员。
曾连续3年获校级学业一等奖学金;获“北京市应急管理领域优秀硕士研究生”(2024)、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优秀研究生称号;“青创北京”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一届北京高校安全工程与应急技术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专注学科前沿,围绕加氢站安全韧性评价与预测开展研究,发表二区SCI期刊论文2篇。
■韦振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汉族,中共党员。
曾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技术应用大赛二等奖、第九届LiKaShing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Ophthalmic Research Student Forum优秀论文奖。以第一作者在EBioMedicin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9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参编眼科专著5部。2022级眼科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校研究生宣讲团成员。
■李雪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汉族,中共党员。
曾获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学术奖学金、一等校长奖学金;“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优秀宣讲员”称号;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北京市赛银奖。出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意大利文版德拉-沃尔佩译本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意大利文版马尔提涅蒂译本考》专著2部。
■龙腾,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汉族,中共党员。
深耕有机体系的光子自旋轨道耦合领域,聚焦拓扑光子和3D显示等前沿研究,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期刊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受邀为《中国激光》撰写领域综述,助力国内相关研究发展。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深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创探索项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林安然,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戏曲表演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汉族,中共党员。
曾获“北京市学生资助宣传大使”荣誉称号;服役期间获信息支援部队“四有”优秀士兵及嘉奖。主创6部戏曲作品,2部入围省部级展演,获6项大奖。赴泰国、新加坡进行戏剧国际交流;执行义演5场覆盖2000余人次;统筹中外戏剧交流论坛10余场。推动“戏曲+国防”宣传,服役期间编排文艺节目34个,协助完成军旅演出300余场,获部队演讲比赛一等奖。
■葛晨,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2023级金融硕士研究生,汉族,中共党员。
曾获北京市“三好学生”、内蒙古自治区“北疆网上好青年”称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自治区银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发展经济学论文大赛三等奖等。在《上海财经大学学报》《Energy Economics》等CSSCI、中国科学院1区和2区期刊发表论文5篇,论文入选国内外学术会议11次,获奖2次;主持和参与国社科等科研项目7项。
■张俊杰,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体育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汉族,共青团员。
曾获第九届全国老年人体育科学大会最佳报告、第十五届高校体育教师学术交流暨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优秀报告;专注学科国内外前沿添利富,聚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表现提升,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CSSCI和SCIE期刊论文10余篇。以体能教练角色服务国家中长跑马拉松队伍等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保障工作。
发布于:北京市億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