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洪学智这个人,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解放军里唯一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1955年一次,1988年又一次,这在军史上绝对是独一份的。1913年2月2日,他出生在安徽金寨县一个穷苦农民家,那地方原来属于河南商城县。从小家里穷,3岁没了妈,10岁没了爸,靠姐姐拉扯大。读了几年小学,就辍学当学徒、帮工,日子过得苦巴巴的。1928年,他加入了地下党领导的农民武装联庄队,干些吃大户、分田地的事。次年3月,参加商南起义,当了游击队小队长,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随队编入红一军。从那时候起,他就正式走上革命路,当战士、班长、排长,一步步干上来。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他参加创建鄂豫皖根据地,反围剿战斗打了不少。1930年,升连长,1932年当营政委,1933年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政治部主任,1934年升红四军政治部主任。那时候,他负责部队思想工作,组织宣传,保障战斗顺利。长征时期,他随红四方面军翻雪山、过草地,筹集粮食、牛羊给红一方面军,还支援红六军团,运送28万斤粮食和各种物资。1936年,抵达陕北后,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展开剩余74%抗日战争爆发,他先当抗大一大队支队长、副大队长,后来调太行军区军政大学第四团团长,1941年任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长兼盐城警备司令。1943年,接任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1945年升副师长,指挥阜宁、淮安战役,解放苏北地区。解放战争阶段,他调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剿匪巩固后方。1947年,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司令员,参加三下江南、夏秋冬攻势。1948年,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军长,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升第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指挥渡江、湘赣、广东战役。
1950年,他出任志愿军副司令员,负责后勤保障,建立钢铁运输线,保证前线供应。1952年,回国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1954年,调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参谋长。1955年,授上将军衔,一级八一、独立自由、解放勋章各一枚。1959年,任总后勤部部长,到1960年离开,转地方工作,任吉林省农业机械厅厅长、重工业厅厅长。
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上,他当选中央军委委员,任命国防工业办主任,主抓武器装备研制生产。1980年1月,又回总后勤部当部长。这次上任前,总后勤部参谋长和司令部办公室主任提前来办公室找他,主要是问生活安排的事,比如住处啥的。他当时就有点不高兴,直接说你们就来问这个啊。意思是,这种小事不用二级部门领导亲自操心,让助手办就行,得把精力放后勤建设上。大家都在北京,住哪都一样,如果工作不方便再搬。他感谢他们的关心,但强调现在后勤不同于过去,得适应现代战争,打仗靠保障。两人听了,觉得有道理,就请他谈看法。他说了核心观点:建设战斗化的后勤。研究国外近期战争,没有保障,仗打不赢。所以,后勤人员要思考这些大事。
交流后,他叮嘱张震部长调总参了,在任时定的政策制度要落实,他的贡献要记牢。其他总后领导生活需求也要安排好,以工作方便为主。两人离开时,明白了他的用意。两天后,他到总后报到,第一件事开各军区、军兵种后勤部长会,主题就是建设能打仗的后勤。从这次会起,全军后勤进入新阶段。
这个事反映出洪学智的作风,他一直心系后勤,从不把个人生活放首位。早年在志愿军,就建起打不垮的运输线,保障前线。回国后,推动后勤现代化,理顺体制,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建立中国特色保障体系。他提出后勤要适应现代战争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要求。1980年再任部长后,清除派性,解决遗留问题,让后勤步入正轨。树立全局、战备、群众、政策纪律、勤俭节约观念。贯彻军委战略转变和裁军百万决策,钱少办好事,人少做好工作。推进改革,统供专供结合,建立战略战役战术供应体系。大搞农副业,实行斤半加四两副食标准,提高部队生活。
组织边海防、仓库、营房、医院、财务大调查、大整顿、大建设,改变后勤面貌,受军委赞扬。1982年9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85年3月,兼总后勤部政委。1987年11月,离开部长职,继续军委工作。1988年9月,第二次授上将军衔。1990年3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至1998年3月。获朝鲜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
发布于:吉林省億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